从历久弥新的民族新歌剧《白毛女》,看延安文艺精神如何在新时代“永葆青春”

作者:佚名       来源于:家长学院

  第二期节目精华呈现了2015年版新歌剧《白毛女》、舞剧《天路》、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、民族管弦乐《春节序曲》等优秀作品,并由主创们走上台前,和青年演员代表关晓彤交流创作心声。分享过程中,创作者们“源于人民、为了人民、属于人民”的坚定立场,以及把心、情、思沉到人民之中的真挚态度,每每让观众肃然起敬。

  血肉筑天路,舞蹈祭英灵。一部以修建青藏铁路为背景而创作的舞剧《天路》,由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。据总编导王舸介绍,创作团队深入拉萨采风,切身体验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工作的艰辛与不易,了解了几十年来凝结在铁路修建中的牺牲和奉献。他们用作品致敬可爱的战士和无悔的英雄,并用“重生”的舞蹈表达永远的怀念与传承。

  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“全民记忆”是燃爆大银幕的风景线。如此主题宏大、题材特殊的电影,是怎样掀起观影狂潮的?总制片人黄建新的答案是“共情”,作品把镜头对准人民,表现他们的情感,诉说他们的理想,用小人物讲大故事,传递平凡中的伟大。

  自“人民文艺”从延安出发起,灯塔之光就一直在烛照前路。当舞台播放当年李焕之老师自己唱秧歌调的音频时,大家依然能从他的声音中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慷慨激昂。他们是如此珍视并且热爱民间艺术,并用向人民学习、向生活学习的艺术实践,创造出了更加伟大的作品。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说出了所有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心声:“我们也会带着初心,迈向新的征程!”

  使命在肩

  接好传承的火炬,“不忘来时路,方知向何行”

  △关晓彤在时光艺术馆感受文艺魅力

  《从延安出发》从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青春视角出发,在追问、求教、体验、收获的过程中,串联起一条从昨天通向今天并指向未来的“文艺之路”。文艺前辈们无我的信念、忘我的态度、舍我的传授,更是《从延安出发》交予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。

  1946年,年仅16岁的郭兰英在第一次看完《白毛女》后,决定抛弃名伶生活,离开晋剧班,跟随革命的部队。“我要演新戏,不演才子佳人了,演现代的喜儿这样的戏!”从此,她投身人民文艺的创作,成就了无数献给人民的歌声传奇。

  七七事变后,年仅19岁的李焕之怀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从香港去往延安,住土窑洞,穿草鞋,吃小米,生活艰苦但精神丰富,延安让他第一次发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,从此一发不可收。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,他在每个重要历史阶段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。

  2015年,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新歌剧《白毛女》时,柳石明老先生已是癌症晚期,他依然坚持到排练场,手把手教学年轻演员。他一生热爱歌唱如生命,更希望把自己的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。

  “我们年纪大了,我们有再多的向往,也得需要你们去做,你们才是未来”,节目中,乔佩娟奶奶语重心长的寄语让关晓彤数次眼含热泪。说起《白毛女》的现实意义,乔奶奶有些激动:“《白毛女》恰恰用文艺作品告诉人们,我们应该怎样来建设我们的社会,仅仅富起来还不行,还要强起来。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是为了中国永远不受苦难,才从事这样的艺术创作。中国今天的和平幸福得来不易,这一切要防患于未然,靠谁呢?靠我们的孩子们,靠年轻的一代!”

  如何接好传承的火炬?《从延安出发》以纪念为名,旨在引导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明白“我是谁,从哪儿来,到哪儿去”,正如关晓彤所感慨的:“不忘来时路,方知向何行!”

<


 2/2   首页 上一页 1 2

上一篇刑侦题材网剧《对决》:追寻正义之光
下一篇著名演员吴君如成第四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公布焦点影人

 【相关文章




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